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之云茶产业观察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之云茶产业观察

6阅读 2023-09-21 02:32 行业

近日,“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这一话题燃爆全网。在云南,以申遗成功为契机,景迈山茶产业乃至云茶产业将迎来发展新机遇。

申遗成功是一次国际化、标志性的茶文化传播重大事件。借助申遗成功的契机,透过“世界级光环”,全世界将再次感知云南茶、中国茶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在发展中保护好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让景迈山古茶林永久留下来、让云茶产业“活”起来?光环之下,云茶人欣喜之余,也更多了一分思考。


大平掌古茶林


为世界认识云茶打开一扇门

名山古茶林就是云南的一座座“金矿”。一山一韵,百山百味。优越的古茶树资源为云南普洱茶走向世界创造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云南是茶树的起源和多样性中心、种质资源宝库,也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古茶园保存面积最大、古茶树保存数量最多、种质种类最丰富的省份,素有‘古茶树王国’之称。全世界茶组植物共有31个种和4个变种,中国共有30个种和4个变种,云南就有23个种3个变种,占全世界比重的74.3%。”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所长何青元说。

近年来,我省得天独厚的茶资源正逐渐被全球越来越多的爱茶人认识。业内人士纷纷表示,此次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成功,让茶成为云南农耕文明的鲜活代表和中西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媒介,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功申遗将加速云茶推广的脚步。

云南省现代农业重点产业(茶叶)专家组组长吕有才坦言,申遗成功有助于人们对遗产地多元价值的重新认知、传承延续与再创新,同时对于弘扬普洱茶文化、讲好民族茶故事是一个里程碑式的大事件。

谈起景迈山古茶林和云南名山名茶,人们总是滔滔不绝。在他们看来,申遗成功能让世界看到云南远不止古茶树资源丰富。


采收秋茶


“今天我刚刚上架了景迈山的螃蟹脚,我们茶农定期采摘茶叶和伴生的螃蟹脚等产品,能有效控制茶树的长势,避免寄生植物破坏茶树营养。林子里的古茶树遮挡了强阳光直射,落叶又为土壤提供养分,野生菌、水果、药材等都能和谐共生。这种模式不仅给我们茶商带来好产品,更为各茶区提供了一个发展思路。”普洱圣润茶业负责人苏晟说。

走进景迈山古茶林,村落坐落在连片的古茶园之中,森林环绕,农田散布。人地相协,复合型生态景观,有效改善了山地区域小环境,这样的茶园可持续发展模式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何青元表示,可以预见的是,申遗成功将大幅提升云南茶的价值,进一步擦亮普洱茶的金字招牌。通过景迈山的茶恋上云南茶、爱上中国茶。树立起景迈山古茶林这个典范,对云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有益,让大家都来爱护珍贵的古茶树资源。与此同时,随着影响力的提升,云茶高端化、品牌化、绿色化方面也将得到提升。

“申遗成功为世界认识‘云南茶’打开了一扇门,使云茶产业的认知度、影响力不断增加。云南茶品牌和地位得到提升,将有力持续推进云茶产品市场拓展,促进云南茶叶大省向强省跨越。”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王兴原说。

近几年,我省关于茶的文化遗产,包括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类型,成为深化“大文化遗产”观的典范,也为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带来启发。

2022年11月,44项“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有来自云南的红茶制作技艺(滇红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贡茶制作技艺)、普洱茶制作技艺(大益茶制作技艺)、黑茶制作技艺(下关沱茶制作技艺)、德昂族酸茶制作技艺和茶俗(白族三道茶)等6项茶技、茶俗入选。

为传播中国农耕文化、茶文化,保护农业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持续加大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农业农村部已认定了6批138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普洱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双江勐库古茶园与茶文化系统列入其中,普洱古茶园系统同时被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认定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手工制茶


做足“茶文章”做活“茶经济”

在申遗之路上收获的成果,是世界对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的认可,更是云南向世界做出的文化传承的承诺。

如何写好景迈山古茶林、云南茶产业保护与传承这篇文章,云南其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近年来,我省坚持以茶文化铸魂、以茶科技驱动、以茶产业富民,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政策激励与市场激活双轮驱动,扎实推进云茶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先后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云茶产业绿色发展的意见》《云南省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工作方案(2023—2025年)》等政策文件,持续对茶产业绿色有机基地建设进行奖补。全力实施《促进农业市场主体倍增培育计划》等抓实云茶产业主体培育。通过“10大名茶”评选表彰等抓实品牌打造。遴选勐海县、思茅区、双江县开展“一县一业”示范县创建等活动,典型引路助力云茶高质量发展。

数据看成绩。2022年,云南茶园面积795.5万亩、茶叶产量53.4万吨,居全国第一位;云南绿色有机茶园244.7万亩,居全国第一位;普洱茶越陈越香,被誉为可以喝的“古董”;滇红茶汤润色亮,蜚声海内外;农业产值229.2亿元、加工业产值8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1%、13.2%;茶农来自茶产业的人均收入达5187元,同比增长10.2%;云茶产业规模大、地域分布广、涉茶人口多、带动能力强,正在成为边疆地区富民增收的支柱产业。

保护文化遗产,既不能过度开发,亦不能“关起门来”。正如不少网友所说的,鼓浪屿的文化遗产,不止于菽庄花园的“藏海”和“补山”等有形物,还在于街角一位老人向你娓娓道出家族闯南洋的故事。

云茶产业早已突破种茶卖茶的局限,一片叶子的故事正延伸到二产、三产领域。

经过多年的布局发展,景迈山走出了一条“以茶促旅、以旅带茶、茶旅共融”的乡村振兴路。在保护中发展,满山绿叶变“金叶”。景迈山柏联普洱茶庄园内,茶叶生产过程在透明的厂房里展现出来,茶元素扎根在庄园运营的每个环节里。

未来,景迈山古茶林也将吸引更多国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和学习。游客们可以领略云茶文化的魅力。景迈山古茶林也将推动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繁荣。

吕有才认为,申遗成功后“享云南生活,品云茶魅力”或将成为时尚,有利于“三茶统筹”思想的践行,使高原特色茶产业的民族性、生物多样性、经济性、社会性、科学性有效统一。借此机遇,利用云南丰富的自然资源、特色民族风情,打造一批特色茶庄园、美丽茶村、秀美茶园,家庭茶苑,以特色小镇、美丽乡村、茶叶庄园为载体,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开发“茶+N”的特色茶旅精品线路;依托独具特色的民族茶文化资源,编撰一批茶文化作品,讲好云茶故事,增强软实力,提高茶效益,有效推进云茶产业与新兴业态融合发展。

申遗成功不是终点,而是云茶传承和保护的新起点。保护遗产、赓续文脉,云茶产业必将焕发新生机。

销售古茶


云报全媒体记者王淑娟

景迈山大金塔本版图片均为云报全媒体记者 陈飞 摄

自2010年6月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启动以来,普洱市人大常委会、澜沧县人大常委会相继颁布实施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或自治县单行条例,逐步建立起了与遗产保护管理相匹配的法律法规体系,为规范景迈山保护,推进景迈山申遗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景迈山申遗成功,让世界聚焦普洱。如何守护住这份独特的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历史交给普洱的一道重要课题。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将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在地方立法中的主导作用,用立法的形式为遗产保护提供有力的法律支撑。”普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李鸿说,千年景迈山,13年申遗路,终于结出硕果,这是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重要论述的生动实践,也是法治护航景迈山高质量发展的普洱实践。

李鸿介绍,在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13年大事记中,有四个法治建设重要节点。一是2015年7月1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正式施行,通过民族立法,将景迈山千年万亩古茶林作为世界独一无二的、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划为一级保护区,进行严格的保护,景迈山古茶林保护机制不断完善。二是2017年10月25日,《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实施办法》正式颁布施行,对以景迈村、芒景村为核心的山脉,总面积为38661公顷区域采取一系列保护行动和措施。三是2018年7月1日,《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这是普洱市自2016年8月获批地方立法权以来的首部地方性法规,为包括景迈山古茶林在内的全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四是2023年1月1日,《普洱市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条例》的颁布实施,明确职责,助力申遗,对加强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管理,促进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景迈山申遗成功,影响力不断扩大,未来到景迈山生产、经营、游览的人员会日益增加,对景迈山的保护、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李鸿表示,确保遗产要素保护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未来将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提高政治站位,从“世界遗产”的视角出发,建立长效保护机制,将景迈山文化景观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二是凸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用好地方立法权,加强景迈山生态文明建设;三是抓牢新修订的《立法法》赋予设区的市在基层治理方面的权限,积极探索景迈山政府管理与群众自治方面的经验,为推动普洱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出积极贡献。

云报全媒体记者沈浩胡梅君

茶是事业也是爱好

“糯岗”在傣语中即为“马鹿饮水的地方”。据说,这里曾经有成群的野鹿经常来饮水,因此而得名。糯岗古寨四面群山环绕,周围峰峦叠嶂,中间为开阔的盆地,百余户傣族村民世代生活在这里。这里不但是整个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区内景观特色最鲜明、保存较为完整的傣族文化和原始古村落原貌的傣族传统村落,更是景迈山茶文化代代相传的美丽缩影。

守护:不只是一代人的事

“我们的祖先发现了茶,为人类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产茶制茶人的后代,我们也不能吃老本,也要为人类作出新的贡献。”布朗族老人苏国文说。

苏国文的父亲苏理亚是景迈山布朗族的最后一位世袭头人。苏国文的人生与景迈山紧密相连。布朗族以茶为信仰,他便传播开发茶树历史,激发年轻人产生情感认同,让年轻人了解景迈山茶,从而知茶、爱茶、保护茶。

“景迈山的茶,我们要守护好,这不只是一代人的事。”苏国文说。

推广:直播带货拓展市场

“我叫仙金,是景迈山糯岗古寨原住民。刷到我的新朋友、老朋友,可以在我的直播间稍作停留……”在千年古寨景迈山糯岗古寨的晨光中,22岁的傣族姑娘仙金开始她一天的工作。

一周休息一天,每天直播4小时,从最初直播景迈山的风景,到现在线上销售自家生产的优质茶叶,直播间的人数不断增加,每场直播的收入也越来越多,让景迈山的茶走出大山,进入更大的市场。

以茶为生的传统早已根植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心里,仙金曾去过深圳、昆明学习茶艺,但最终仍然决定回到自己最熟悉的山林。她说:“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我们要利用好,才能守护好。”

随着直播带货的兴起,仙金和姐姐开始了第一场直播。虽然也曾因流量少而沮丧过,因为辛苦而抱怨过,但对景迈山深厚的感情和对景迈山茶叶品质的信心让她们坚持了下来。

“在我国的西南边陲,有一个漂亮的碧水古村落,欢迎各位朋友在喝到我们家茶的同时,也能来到我们景迈山,呼吸弥漫茶香的空气,欣赏茶山美景,品味我们民族的茶文化。”每次直播的时候,除了卖茶,向直播间的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也是仙金的一大乐事。

对仙金而言,茶是事业,也是爱好,更是一份责任。

探索:让景迈山茶永葆青春

糯岗村里的另一位傣族年轻人岩烈有些腼腆,但今年30岁的他和村里大多数年轻人一样,把茶叶和自己的人生绑定在一起。

岩烈希望能继承好父辈传下来的茶产业,不辜负生养自己的茶山茶林。除了积极参加培训,了解多样化的网络销售模式外,他更希望能在茶工艺方面出新出彩,让景迈山的茶叶可以保留最佳风味。

景迈山传统手工制茶技艺历史悠久,有史料依据的传承关系,可追溯到唐朝。景迈山的传统手工制茶,要经过采茶、摊凉、杀青、炒茶、揉捻、晒茶、拼配、筛分、压制等多道技艺,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及要求之高,需凭制茶人自身悟性和长期实践才能掌握。

要守护好景迈山的茶,除了传承好传统的制茶工艺外,岩烈认为还应该结合市场需求,跟上制茶技术的发展。

“我们是要世世代代做茶的,我想探索出最符合景迈山茶特色的茶工艺,让景迈山茶永葆青春。”他说。

见习记者段冯媛

林茶共生人地和谐

9月18日,景迈山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清晨,古茶树的花叶还挂着露水。站在景迈大寨大平掌古茶林的山头,景迈山从脚下绵延而去,因晨雾缭绕变得美轮美奂;视线尽头,随着太阳慢慢探出头,浩浩的云海被红光侵染,色彩斑斓。

穿行在茶林间,记者遇到了上山采茶的景迈大寨村民岩俄怕。“我们景迈山人生在茶林里、长在茶树下。”岩俄怕介绍着眼前的古茶林:“古茶树的年龄不是通过高矮来判断,你别看眼前这些茶树不高,但最少也有一两百年……除了有茶树,我们还有‘螃蟹脚’。”岩俄怕耐心地解释,螃蟹脚是一种附生在古茶树上的植物,因为长得像螃蟹脚而得名。岩俄怕一边介绍着外观特点,一边教众人怎么寻找,生物多样的景迈山就是这么神奇。

岩俄怕口中的日常,包含了“林下茶种植传统”的多个要素:这一种植方式利用森林系统创造适宜的茶树生长环境,并利用生物多样性预防病虫害、促进授粉并提供天然养分,持续生产出高品质有机茶叶,显示出对当下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生态伦理和智慧。

世居民族延续至今的社会治理体系,实现了人与茶、人与自然的高度精神联系,保证了这种传统延续千年并依然充满活力。“除草不打农药、不专门挖根”“植物之间的分层,是会相互保护的。”……岩俄怕说,父辈从祖宗那里传下来的文化,是让景迈山的每一种植物都有生存空间。我们这样听,也这样做,以后,孩子们也会这样学。

原文标题为:共享人类瑰宝 云茶万里飘香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之云茶产业观察


来源:云南网 云报全媒体 记者 郑海燕 邢路扬,信息贵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上一页:2023年茉莉花(茶)产销形势分析会暨生态发展主题交流会成功

下一页:“蒙顶甘露杯”首届全国大学生斗茶大赛圆满举办

相关阅读

茶友网
滇ICP备19006320号-4
滇ICP备19006320号-4